案例分析 | 上海市智慧排水与监管
发布时间:2022-04-06|作者:李云雁栏目:工作论文点击:

一、上海市智慧排水改革的背景

上海市自2002年开始,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以应用带动建设,利用现代化管理工具和数字信息技术开展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信息化建设,拉开了上海市智慧排水改革的序幕,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的规划建设、运营养护管理、行业监测、防汛排水和应急处置等提供支撑和服务。

经过近二十年的积累和发展,上海市智慧排水已具备相对完善的网络、数据和应用系统,同时在信息化管理和应用上也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和跨越,已基本完成对排水与污水处理系统传统运作模式的改造,在提高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方面收效明显。后续,上海市智慧排水改革需要深入利用新技术完善智慧排水信息系统,增强排水与污水处理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的功能,推动上海市水系统治理从“完善体系,提升跨越”阶段向“补好短板、提标升质、注重生态、智慧管理”阶段的延伸拓展,实现资源、安全、环境三位一体的排水发展战略。

二、上海市智慧排水的实施过程

上海市智慧排水建设始于2002年,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规划为引领、以应用为核心,逐步开展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提高行业科技管理水平,增强信息技术与排水行业的深度融合。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上海市智慧排水经历了“规划引领——框架构建——整合提升”三个阶段。

(一)规划引领

2002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编制《上海市水务局信息化规划》,该规划确定了上海市水务信息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层建设”的实施方案,初步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形成了较为顺畅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流程,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以此为依据,上海市排水管理处在调研、整合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各区县排水管理单位及全行业管理的要求下,于2003年编制完成《上海市排水行业管理信息化规划》,在分析现状、查找问题的基础上,按照“全行业、全覆盖”管理的目标,提出了排水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并系统性地提出了排水行业信息化软环境建设及网络平台、数据平台和应用平台建设的框架内容,为上海市排水行业信息化建设确立了方向。

2005年,上海市编制印发《水务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确定了上海市水务行业2005-2010年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要求至2010年基本形成以三个平台(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为基础的水务信息化框架体系,并规划了2020年展望,提出要全面建成水务信息化体系,逐步达到系统化管理、自动化监测、实时化调度、科学化决策、网络化办事和规范化服务。

为推动规划实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上海市排水管理处组织编制了《排水行业管理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和《上海市水务行业数据库及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导则》等标准、导则。其中,《上海市排水行业管理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作为《水务信息管理》(DB31/T362-2006)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批准作为上海市地方标准发布,并于2006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对排水行业基础设施、受理许可、行政执法、应急排水等管理内容进行分类和编码,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分类编码体系和图式标准,并规定了排水行业管理数据内容,规范了全市排水行业信息化建设。

(二)框架构建

经过对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和总结,上海市将数据库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围绕排水规划、工程建设、设施管理、执法监管、行政办事、防汛排水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内容搭建底层架构。首先,上海排水管理处从全行业管理的需要出发,完成了较为完整全面的行业数据库设计,建立了行业数据资源目录。其次,数据库建设实施过程中,以排水设施管理为重点,逐步建设完善行业规划、工程建设、运行监管、排水执法、应急排水等内容,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方式对数据进行规范高效地存储。再者,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在线更新技术及网络通信等先进技术,建立一个连接整个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各业务单元的数据存储管理平台。

(三)整合提升

近年来,随着排水与污水处理内涵和外延的拓展,行业监管需求已经进一步延伸至污泥处置、排水防涝等业务领域。上海排水管理处通过各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交换,实现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将系统数据向已建或在建的泵站运行监测、积水点监测、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排水许可受理、排水执法等内容延伸和覆盖,形成了更加完整全面的信息化业务支撑体系。同时,利用智能终端、无线视频、在线监测等技术手段及时采集数据、照片、视频等信息,以应急预案为基础,建立巡查上报、热线接报、24小时值班、应急物资和管理队伍、企业运营的联动机制,保障排水与污水处理突发事件及时处理,提高应急联动处理水平。此外,基于底层数据资源的支持,不断增强系统智能决策功能。一是利用城市排水管网模型,对排水设施等现状和未来运行状况进行比较及分析,有效支持管网流量控制和应急方案评估,确定排水系统缺陷,为管网建设和改造论证等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利用城市暴雨积水等相关数学模型,对降雨进行预测分析,预测发生积水区域及积水影响。

三、上海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智慧监管的主要内容

上海市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的智慧监管主要通过“数字排水”来实现,以“智慧城市”、“智能水网”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通过引进新的信息技术和建设理念,在已建信息系统基础上,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以信息化推动监管的智慧化,逐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改善上海的水生态和水环境。

上海市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智慧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管理

排水规划管理基于GIS平台,可实现管网达标率分析、泵站配泵率分析、暴雨重现期分析、防汛能力综合评估分析等。

(二)设施管理

排水设施管理主要基于一张地图实现对排水管道、窨井(检查井)、泵站、污水处理厂、厂站设施设备的现有状态管理、管网网络分析、更新养护管理等。现有状态管理主要是实现对各种排水设施现状情况的记录、运行状态分析等。管网网络分析是需要先建立管网拓扑,可以进行管网连通性分析、纵横断面分析、坡度分析,以及对排水系统内的管网进行合理性评价等。更新养护管理主要根据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制定养护管理计划,跟踪养护管理过程等。

(三)运行监管

运行监管主要包含对泵站、污水处理厂、积水点等的运行监测。泵站运行监测主要是对泵站内的水位、雨量、开停机等进行实时监测,具备实时监测、三线图、报表、报警等功能。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主要对污水处理厂进水口、排放口的pH值、COD、水温、氨氮、总磷、总氮、进水/排水量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水质超标或水量超限事件进行报警。积水点监测主要通过积水点实时监测系统实时采集现场积水深度,并通过现场智能终端及无线视频采集等方式,将积水现场的位置、积水深度、现场照片、视频等信息传输到系统。

(四)养护监管

建立排水管道检测、养护、评估流程,实现对排水管道选择、下达检测任务、生成检测委托书、检测报告自动生成、整改反馈、评价考核等全过程、全流程的养护监管。

(五)受理执法

主要通过建立与上海市水务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交换机制,获取上海市水务业务受理中心和上海市水务行政执法总队关于排水受理许可和排水行政执法等相关数据,建立排水许可受理、执法与排水规划建设、设施管理、运行监管等的业务联系,形成上海排水的联动管理。

(六)防汛排水

主要包括防汛排水安全信息管理、暴雨积退水信息管理、防汛物资存储点信息查询和显示、防汛排水预案管理等,为排水受灾统计、防汛排水方案评价、应急处理等提供信息支撑。

四、上海市智慧排水与监管的经验

(一)合理规划

智慧排水与监管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数字化技术,以辅助业务管理工作的目标,通过合理规划、分步骤实施,能够全面综合考虑业务发展、技术进步等因素,为系统建设确立发展方向,制定阶段目标,全程指导智慧排水与监管工作的开展。上海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智慧化改革以规划先行,早在2003年就制定了信息化战略规划和数据标准规范,为智慧化改革行稳致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数据管理

基础数据是智慧化的基础和源头,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涉及的数据繁多,加强对排水设施数据的普查、校验、设施管理,可以为智慧排水与监管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资源。同时,数据的维护更新是保证系统常用常新的关键。建立可操作的数据维护更新机制、数据审核、考核管理办法,进行数据维护更新,保证数据资源的准确性,是延续系统生命力、保护投资的最佳途径。

(三)资源整合

排水行业监管涉及单位多,建设类型多,采用技术方法不尽相同。在智慧排水与监管过程中,要对已建、在建系统进行充分分析,深入了解其技术架构、数据结构和技术路线,提出合理可行的资源整合方案,整合各系统的信息资源为排水全行业、全覆盖监管服务。


作者简介

穿黑色衣服的女人描述已自动生成

李云雁, 副研究员,博士。现任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公用事业改革与监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公用事业管制理论与政策、城市水环境管理理论与政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研项目4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项。在《中国工业经济》、《学术月刊》等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