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0日讯 (记者 段丹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副主任江飞涛在今天上午召开的2013年《产业蓝皮书》发布会上表示,三年来汽车工业贸易竞争力连续三年小幅下降,迫切性越来越凸显,面临着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地位、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对此,江飞涛建议,要调整产业政策取向,改善市场竞争环境,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业,不断提高汽车工业的竞争力。
现状:贸易竞争力连续三年小幅下降
江飞涛表示,三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贸易竞争力连续三年小幅下降,随着国内市场需求明显放缓,中国汽车工业竞争力的迫切性更为凸显。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来看,2009年到2011年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得益于汽车一般零部件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近两年来中低端汽车的快速增长。
此外,三年来汽车工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小幅下调,从2009年到2011年呈下降趋势,这表明我国汽车工业的贸易竞争力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江飞涛表示,贸易竞争力指数的下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我国汽车关键或核心零部件仍需大量进口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二国内汽车市场需求的结构升级,对于中高档汽车的需求更为强烈,国内汽车市场难以满足这部分市场需求。
挑战:汽车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江飞涛进一步表示,近年来汽车产业提升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中国的汽车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中国虽然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中仍处于组装环节和非核心、非关键零部件的制造环节,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的严重缺乏,同时制约着中国汽车产业由低端化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其次,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亟待增强。江飞涛认为,中国汽车工业一直面临比较核心的问题,以合资模式和限制竞争为特征的汽车产业政策不利于竞争力的提升。这种政策模式下,汽车行业对内开放之后滞后于对外开放,缺少对内资企业充分开放并使其中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的环境政策,是影响中国汽车企业研发能力提高、短期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建议:调整产业政策取向 改善市场竞争环境
对此,江飞涛给出了几方面的建议,首先要调整产业政策取向,改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应当抛弃以扩大规模和提高产业集中度为由保护垄断的政策,将政策重点转为构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此基础上,汽车产业政策应重点注重以下几个领域:一是汽车产品的安全性管制,保护消费者权益,建立完善的汽车产品召回制度,制定并实施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从税收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于研发和创新的激励,加大对于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积极支持技术功能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二是促进汽车企业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促进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是要放松政府管制,大幅减少政府对微观市场的干预,对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开放、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是激励技术创新最为有效的机制。三是积极推动汽车工业信息化深化发展。首先,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除此之外,江飞涛认为,还要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业,积极支持汽车企业进一步利用产品数字化建模、工程分析、工艺设计、制造执行和信息系统,通过集成创新来改变产品设计方式,数据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促进业务流程的整合和优化,提高设计制造效率,实现生产成本的精细化管理。